阅读历史 |

第六百六十二章 以人为本 十万相随(2 / 3)

加入书签

百姓是淳朴的,他们也是懂得感恩的。
刘备对他们好,那他们就会将刘备当做自己的父亲一样敬爱。
在内心自豪感及对刘备敬爱情感的影响下,许多本来忙碌于生计的百姓,都不免忘记了他今日要做的事。
农夫,士人、商人、工匠,穿着各式衣服,代表着当世不同阶层的百姓,他们自发地跟在数万汉军的身后,往着长陵的方向走去。
而今日正好是元旦佳节。
许多百姓手中拿着刚刚采办的爆竹红联,他们本来要将这些代表喜庆的物件带回家中。
但不知怎么的,许多百姓的心中都不由得浮现了一个想法——或许手中的这些物件,在今日会有着更好的用处。
单单长安城内,就居住着至少二十万以上的百姓。
而要是加上今日从周围各乡落赶来长安采办年货的百姓,当下长安城内的百姓,至少有着三十万。
三十万的百姓,一开始并不都聚集在未央宫外。
可在口口相传之下,离未央宫近的百姓,也正不断地朝着此处涌来。
在不断汇聚之下,跟在刘备御辇后的百姓,从一开始的上万增加为数万,最后更是朝着十万大关逼去。
万人空巷,只会存在史书之中吗?
不,以德召之即可。
上万人的行进可称为人潮,那么数万人的行进呢?
这应该被称为人海,一片浩荡无际的人海。
得亏在之前诸葛亮就曾预料到今日的盛况,故而他早就安排好了一切。
数万汉军不仅承担着保卫汉室君臣的任务,亦承担着稳定秩序的职责。
在众多训练有素的汉军约束下,浩瀚的人海虽看起来令人心惊,但却终究并未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故。
数万百姓的自发跟随,自然瞒不过坐在御辇中的刘备。
或许对曹操与孙权这样疑心深重的帝王来说,他们在得知这件事后,心中会担忧数万百姓中隐藏着许多危险因素。
但对将“以人为本”作为处世之本的刘备来说,他却乐于见到这样的场面。
危难之计,他都愿带着十数万的百姓一同逃离敌人的屠刀。
更何况在今日呢?
想起往事后,刘备为了照顾到数万百姓的脚力,他示意大军的行进速度放缓一些。
汉军放缓行进速度后,与身后百姓队伍距离正在不断拉近。
在糜旸走出城门的那一刻,数万汉军与数万百姓的队伍,已经连在了一起。
城门之外,还有着从周围各乡落源源不断赶来的百姓。
他们在来到城门外后,就看到了此生让他们难以忘怀的一幕。
一支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,正不断地从着长安城的城门涌出。
长安城的城门宽达十数米,但就是如此宽阔的城门,竟也被那支正在行进的队伍塞得满满当当的。
看到这一幕后,许多城外的百姓下意识地惊呼起来。
他们一辈子都没见到如此多的人,他们更是无法想象,是何人能有这样的号召力。
而城外刚刚打猎回来的士人在看到这一幕后,饶是自诩见多识广的他们,也不免被眼中的这一幕所惊吓到。
惊吓之余,许多士人不免回想起他们曾经听说的一件事。
听闻当年在荆州时,刘备曾携十数万百姓一同渡江逃避战乱。
当时听闻这件事时,他们只觉得这件事好似天方夜谭。
古往今来,有何人能如此得民心乎!
又有何人能如此仁义乎!
但今日所见,却让他们意识到,以往的他们真是坐井观天。
何人?
那人正是刘玄德也!
其德昭昭,其行烈烈!
刘邦安息的长陵,位于渭水北岸,离长安城有着三十多里的距离。
在走出长安城后,糜旸便变成了龙首,带领着身后好似可碾碎长安城的硕大龙身朝着长陵的方向继续行进。
硕大龙身蜿蜒前行之处,就像有着巨大的魔力一般,会不断吸引着路上的百姓加入。
当汉军的队伍越来越接近渭水之时,与汉军队伍合为一体的百姓队伍,亦正式突破了十万大关。
或许今日若不是元旦这样一个重大的节日,跟随汉军前行的百姓人数不会如此众多。
但不管如何,今日刘备的出行还是不可避免的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佳话。
并无提前号召,更无诏令安排,却能自发引得十数万百姓跟随,让长安城几乎为之一空。
如此盛况,古往今来又有几位帝王做的到呢?
只是再大的盛况,亦有落幕的时候。
对于训练有素的士卒来说,只要不是携带大量的辎重,三十多里的距离并不算远。
可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,这却是一件颇为吃力的事。
在庞大的队伍行至渭水南岸后,许多百姓都已经累得气喘吁吁,甚至有不少百姓早已远远地落在后方。
体力的不支,让许多百姓只能呆呆地望着汉军不断地渡过浮桥,他们却再难以迈动沉重的步伐。
可难道百姓表达对大汉,对刘备的敬爱,只能通过跟随一个方式吗?
有位中年士子,在气喘吁吁的同时,下意识地拿起了手中的爆竹。
在当世火药尚未得到一定的开发,故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女生耽美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