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二百一十七章 糜旸密奏 君王三观(2 / 3)

加入书签

奏不是后世某些朝代的独创,早在两汉时期,就有一些大臣向君主呈上私密奏言的先例。

而之所以被称为密奏,乃是这些奏表大多不发往尚书台,而是通过特殊渠道直接上奏给君主。

其中一个特殊渠道便是交给君主身旁的侍郎,让他们转呈。

本来糜旸想的是将这封密奏发往成都,让他的伯父糜竺转交给刘备。

但现在董允到来,董允的品德还是信得过的。

凡臣下有密奏上陈君主,无一不是要紧的事,所以董允很认真的收下糜旸给他的上书。

随后在糜旸的礼送下,载着董允的船只缓缓离开了西城。

在船只渐渐远离西城的同时,董允走出船舱。

他看着城头上那早已风干的上百颗头颅,及西城外忙碌的一众修建房屋的民众士卒,他的眼中浮现若有所思之色。

希望下次来西城时,他能看到不一样的风貌。

在董允离去之后,糜旸回到了西城之中。

从方才董允的叙说中,他大概了解了如今成都中的劝进态势。

在自己的上书中,他不仅言明曹丕篡汉的事实,他还点出北方正在流传着刘协被害的消息。

其实在吕乂一开始写给他的奏报中,并没有体现这一点,这一点是糜旸自己加上的。

糜旸这么做的目的,在于他要促进刘备提早称帝。

糜旸是穿越者,他了解历史上刘备称帝的过程。

在历史上曹丕于今年十月篡汉自立后,刘备于第二年四月才正式称帝。

蜀中与外界的交流在诸葛亮主政益州后,已经改善许多。

曹丕篡汉称帝的确切消息,最多不过一个月就会传到刘备耳中,但是他为何要将近半年之后才称帝呢?

因为在那将近半年的时间里,刘备可能一直在派人探查一个流言的真实性。

历史上在曹丕篡位之后,刘协被曹丕所害的流言就已经开始在北方流传。

这个流言有多真呢?

《魏略》记载:「初,则(苏则)在金城,闻汉帝禅位,以为崩也,乃发丧;后闻其在,自以不审,意颇默然。」

《三国志·苏则传》记载:「初,则(苏则)及临菑侯植(曹植)闻魏氏代汉,皆发服悲哭,文帝闻植如此,而不闻则也。」

真到连当时曹丕倚重的方面大臣苏则及亲弟弟曹植,都以为刘协驾崩了。

这还是记载在史书之上的,不被

记载的还不知道有多少。

有些后世人以为曹植之所以「发服悲哭」乃是哭汉朝亡了,并不是哭刘协之死,但这与史实不符。

因为曹植在曹丕称帝前后,曾特地写过《庆受禅表》《魏德论》两篇文章,来为曹丕造势。

这说明曹植是赞成曹丕篡汉自立之举的,所以他的发服悲哭就是与苏则一般,乃是以为刘协驾崩了。

这足以见当时刘协驾崩的谣言传的有多广,有多真。

而这种流言后来亦传到蜀中,令刘备等君臣生疑。

所以为了探查这个消息的真实性,刘备才延迟到第二年正式称帝。

而历史上刘备探查的结果,应该就是知道了苏则与曹植二人的举动。

现在糜旸提前一步将这种流言释放给刘备君臣,那么按照常理,刘备当然会令糜旸探查这个消息的真实性。

而早在糜旸的奏报发往成都之时,他就已经派出两队探子,分别前往西北与中原探查苏则与曹植的举动。

一旦得到回报,糜旸就可以立马将这样的消息回报给刘备。

这样的话,刘备称帝的日子就会大大提前。

至于会不会探查到消息,糜旸并不担心。

这二人的行为都能被数十上百年后的史学家记载,不可能在当世会无声无息的。

现在事情的一切发展,都在随着糜旸的设想发展着。

糜旸虽不在成都之中,但利用着部分先知先觉的优势,正在暗中推动着刘备称帝事件的发展。

见成都中的局势没有意料之外的变化时,糜旸便召来孟达。

他需要了解下,孟达现在与夏侯尚「友好沟通」到哪一步了。

真是个忙碌命!

数日后,董允这一行前往汉兴郡中的使者,便回到成都之中。

在回到成都中之后,董允一行人的踪迹很快就被成都城中的各家探子所探知。

成都中的大臣在得知董允归来后,陆续派人前来问询董允他这一行的情况。

诸多大臣派来的人名为关心董允,实则是在探究糜旸是否已经收集到证明刘协已死的证据。

能派人问询董允的,大多都是与董氏一门交好的大臣。

那些蜀中籍大臣倒是也想派人询问董允,但之前他们刚因为糜旸一事与董允争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女生耽美相关阅读: